为何顶级期刊偏爱它?免疫缺陷小鼠B6-Rag1 KO的多领域应用揭秘
免疫缺陷小鼠在免疫治疗与肿瘤免疫调控中的作用
验证免疫检查点治疗响应机制
浙江大学团队在《Cell》期刊发表的研究指出[1],约氏乳杆菌和生孢梭状芽孢杆菌合作产生的吲哚丙酸(IPA)能促进CD8+祖耗竭T细胞(Tpex)生成,从而改善多种癌症(包括黑色素瘤、乳腺癌和结直肠癌)对免疫检查点疗法的响应,为提升癌症免疫疗法效果提供了潜在的微生物辅助策略。
折射出巨噬组织细胞治疗方案免疫性阻止新制度
中山大学团队在《Science Advances》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(TAMs)中Parkin蛋白通过抑制抗原提递,促进实体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[2]。
B6-Rag1 KO小鼠在此研究中至关重要。研究者将Park2⁻/⁻鼠的骨髓来源巨噬细胞(BMDMs)和T细胞过继转移至荷瘤(如MC38、Hepa1-6等)的Rag1 KO小鼠体内,结果表明Parkin缺陷的巨噬细胞可不依赖T/B细胞,直接激活抗肿瘤免疫(通过NK细胞或直接杀伤作用),并明确巨噬细胞抗原提递是连接Parkin与T细胞功能的核心桥梁。这为开发巨噬细胞靶向疗法(如过继回输基因编辑巨噬细胞)提供了关键临床前依据。
免疫缺陷小鼠在代谢与免疫交叉调控中的作用
解锁克罗恩病“爬行脂肪”形成新机制
克罗恩病(CD)的特征之一是在病变肠段肠系膜形成肥厚的“爬行脂肪”(CrF)。中山六院团队在《Cell Host and Microbe》发表的研究揭示,微生物群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的L-犬尿氨酸(Kynurenine),加剧CrF的形成,为通过干预CrF治疗克罗恩病提供了新靶点[3]。
力助探求膝风湿关节炎肝板材损害新制度化
关节内出血不仅导致关节软骨损伤,还会引起肝脏损伤(表现为血清肝功能指标异常、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反应)。浙江大学团队在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》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由基质蛋白激活的CD4+T细胞介导的“病理性关节-肝轴”,并为关节积血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[4]。
免疫缺陷小鼠在自身免疫与慢性炎症中的作用
IBD模型构建及治疗效果评估
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IPA在炎症性肠病(IBD)中的重要作用及潜在治疗机制被Gut Microbes发表的研究揭示[5]。研究者将CD45RBhigh CD4+T细胞过继转移至B6-Rag1 KO小鼠,成功构建慢性IBD模型(表现为小鼠体重下降、疾病活动指数(DAI)显著上升、结肠病理损伤以及促炎细胞因子上升等)。口服给予IPA后,小鼠疾病表型显著改善。该研究表明B6-Rag1 KO小鼠是建立IBD模型、研究黏膜重塑和进行临床前药效评价的理想工具。
免疫缺陷小鼠在神经免疫与行为调控中的作用
探索菌群-脑-肠轴关联
氨基酸配方(AAF)食品是一种用于治疗牛奶蛋白过敏(CMPA)婴儿的特殊配方食品。Cell Reports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,AAF喂养可导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、神经活动增加,并表现出抑郁样行为和胃肠道动力障碍[6]。
助力Ⅱ型炎症疾病神经信号机制研究
参考文献
[1] Jia D, et al. Cell 187, 1651 (2024). [2] Wang X, et al. Sci Adv 11, eadn8402 (2025). [3] Wu J, et al. Cell Host Microbe (Online ahead of print). [4] Yi J, et al.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(In press). [5] Gao H, et al. Gut Microbes 17, 2467235 (2025).[6] Hu J, et al. Cell Rep (Manuscript in revision). [7] Jin Y, et al. J Clin Invest 134, e180109 (2024).